从以上四点定义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几个关键词:
寻找、踪迹、持续、高质量、转化路径
1、有针对性的渠道尽宽
有针对性,是指需要与目标人群相关。
尽宽,是指尽量多。
例如,对于财务共享软件解决方案,一般关注的人群,要么是IT部门的同事、要么是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
因此,撇除那些如驴妈妈、马蜂窝这种明显不适合的,我们可以尽量尝试更多的渠道,例如:
广普的渠道,如百度、360、知乎、头条、微博......
商业的渠道,如商业新知、领英......
IT的渠道,如36氪、CSDN......
财务的渠道,如各种财务论坛、各种财务贴吧、财务公众号......
2、数据模型驱动测试
我曾在《AARRR》和《SEM》中都介绍过,线上推广,天然可以进行数据观测:
-- 曝光的次数
-- 被点击的次数
-- 停留的页面和区域
-- 转化的次数
......(根据不同平台可观测的数据维度有所不同)
要开启一个线上推广渠道,必须先搞清楚它能提供的数据转化路径及中间的数据观测节点,否则我们无法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估。
例如在知乎上,在与目标客户接触上之前,能观测的数据很可能只有阅读量、关注人数等指标。
在一段时间的测试后,如果发现有效果,我们便可以逐步建立一个“阅读量-关注数-互动数-转化数”的数据转化模型。
同时通过这个模型驱动我们的后续投入和动作调整。
哪怕某些渠道更终无法对转化过程进行有效标识,我们至少也可以设定不同的联系电话、着陆页面,甚至只是在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追加一个“从哪里了解到我们?”的问题设定,对流量进行来源判定。
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数据,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的动作。
另一方面,由于精力有限,因此在渠道尽宽的同时,我们必须通过数据反馈,进行渠道的筛选和收缩。
3、阶段性计划并持续更新
有很多渠道,例如知乎、领英、CSDN等,是需要时间积累才能逐渐体现效果的。
例如曾经协助的一家IT软件提供商,他们在知乎上持续发布和互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后,才开始接触到了目标客户,但自此以后,知乎上就开始形成相对稳定的咨询量,也因此合作了几个大客户。
因此,对于不同渠道,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测试时间计划。
如头条、广点通、百度搜索推广等以广告驱动的渠道,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可以测试出其大致的转化效果。
但如刚刚说的知乎、商业新知、CSDN等以内容驱动的渠道,则需要有一定耐心,在内容质量有一定保证的情况下,一段时间后才会看到是否有转化效果,而一旦突破了某个临界点,很可能会持续产生高质量的流量。
4、不断提高内容质量
这一点似乎无需说明,内容质量是持续流量的基础。
2012年,贴吧很火,我所在的公司当时曾尝试通过贴吧进行引流,但效果并不甚理想。
现在回想也不奇怪,那时候只是机械式地写写广告,内容千篇一律,没人愿意看,自然吸引不了人流。
我觉得大多数内容输出者,很难一开始就输出高质量内容,所以我们不是提倡有了好的质量才输出,而是要在输出中提高质量。
虽然现在的文章也不怎么样,但相比起2016年,或者比起2018年改版初期,因为有了持续的输出和优化,文章的质量才得以逐渐提高。
所以,不要不切实际地幻想一开始就能输出90分的文章,而应该持续更新、刻意练习、不断优化。
用时间和耐心来换取质量。
5、借势而放大流量
借势,放在更后,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太重要,甚至是流量原则中更重要的一点。
虽然刚刚我们反复提到百度、公众号、知乎等耳熟能详的内容和流量渠道,即便仍然具备有效性,但是它们的红利已经在减少。
它们成为了全网营销的及格线,但企业是无法仅仅通过及格以致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所以,在及格线之上,我们需要找到有红利的流量渠道,进而借势放大流量。
虽然抖音的流量红利盛宴也已过,但它显然比我们之前提到的传统线上渠道更能带来流量。
尝试通过抖音嫁接流量,是更具备杠杆效应的手段。
不要说不可能,就连做管理咨询的刘润,都通过抖音短视频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知名度。
其实没有“不能”,而只是“如何”才能实现罢了。
随时留意新的流量红利渠道,然后找到它与我们的嫁接方式,是全网营销的必修课。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成都清晨网络是一家拥有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一切以客户的要求至上”是我们成都清晨网络的服务宗旨,公司主营服务包含 :成都全网营销、成都网络营销、成都软文推广、百度营销、成都新闻源推广、网站seo、品牌公关、成都网络公关、竞价托管、新闻营销、微信微博推广等等。大家有营销推广需求,欢迎咨询成都清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