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这里分两个阶段去讨论,这两个阶段没有明确的时间分割点,因为如果再去查大众点评的每个历史版本确实需要一些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暂且把这个时间点定位大众点评被美团并购前,和并购后;
1. 前期阶段
前列个底部导航-查找
第二个底部导航-团购
原因1:产品初期获得更多的商家内容是主要目标,其它都要为这个目标让路;
从该版本的产品结构不难看出,大众点评放足够大的入口,来获得更多的商家信息,例如第三个底部导航直接就是让用户去添加商户的。评论作为商家信息内容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要的。如果当时就去限制用户必须去过才能评价,那就意味着评价要从这一刻开始积累,我之前去过的感受就不能写,而且商户也不全,层层筛选过后,可能一年没积累几条评论;
原因2:很难确定用户是否去过这家餐厅;
文章要阅读之后才知道好坏,商品要买过才知道好坏,音乐要听过才知道好坏,菜谱要做过才知道好坏,餐厅要吃过才知道好坏。判断用户是否买过商品不难,判断用户是否听过这首歌也不难,但是判断这个菜谱用户是否做过,餐厅是否吃过,有点难,为什么?因为照着菜谱做饭,和去餐厅吃饭,这是线下行文,即使我们可以用一些手段去判断,但准确度要差多了。所以去限制用户是否吃过意义并不大;
原因3:提供商家信息的平台完全没有必要让用户购买再评论;
注意,我们是就要前期这个版本去说的,不要用现在的版本去看。从上面版本截图可以看出,大众点评内容分为两大块,前列,商家信息服务,提供地址、电话等服务;第二,团购,可以直接在线购买;大家仔细看“团购详情页”和“商户详情页”,商户详情页可直接评论,而团购详情页并没有,说明什么?定位很清晰,不同的内容对于评论的门槛完全不同,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我猜想这个时期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争论点矛盾;
2. 后期阶段
我们就直接看现在的版本吧。
如果说几个月前的版本还不太明显,那这个版本真的就像直接告诉你我要做内容,我们来看一下从现在版本能看出来什么原因;
一级页面
原因1:产品定位已经明确,要做美食垂直领域的内容,内容不需要强制消费后再评论;
原来的商户信息和团购合并了,这个具体合并的时间点我没有去具体查证,但是是在和美团并购之后,相信这道开放式思考的题目就是从合并的时候产生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既然要合并,一个是内容,一个商品,属性差别比较大,单从评论的逻辑来说,商品应用是服务过用户之后,用户才能评论,内容是用户可以随时评论。从现在的产品形态来看,大众点评选择了要做内容,商家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内容,没办法,因为美团不能让两个产品做同样的业务;
原因2:重新思考后发现,用户有什么理由闲着没事评论自己没有去过的店呢?好像理由并不多;
做为大众点评的用户,我测试的时候发过垃圾评论,但是这几年来也只发过3条,你有发过一些垃圾评论吗?一个正常用户,我为什么要去评论一个没去过,不了解的店呢?除非有利益关联性,竞争对手算一个,刷广告的算一个,这个大众点评本身应该有数据,很了解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以及防御措施;
原因3:线下餐厅等服务,和电商平台还不太一样,即使没有评论门槛,也很少会出现恶意差评之类的行为;
哪里不一样?地域性更强!地域性更强意味着竞争度变小,淘宝上为什么会有很多恶意差评,但是大众点评上就会很少,因为淘宝开一家服装店,要和全网,全国的服装店竞争,竞争太激烈就会有更多恶意的手段,但是大众点评开一家餐厅,可能只需要和你周围几公里的店竞争,而且几公里内有相同餐厅的概率本身就很小。所以即使不设置任何评论门槛,竞争对手也没必要去恶意评论;